8月初,《小島學校》沉浸式表演即將開場,這場“盛夏限定”的文旅活動,讓隱藏在小島一隅的梁子學校按下倒帶鍵,沉寂4年的校園將再現青蔥歲月。
沉寂4年,小島學校即將再迎“插班生”
據老校長回憶,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、升級教學基礎設施,1995年,梁子島將四散各處的中、小學合并,遷到修葺一新的梁子學校。這所島上唯一的學校,培養了一代代島民子女,最鼎盛時期,全校約有560名中小學生。黑板上的粉筆字、操場上的嬉鬧聲,是屬于梁子島80后乃至00后的集體青春記憶。
近些年,依托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,梁子島從“靠水吃水”的漁業島逐步轉型為文旅島,漁船變游船,漁網成景觀。隨著學生們遷往島下規模更大、教學設施更先進的校園,老去的“小島學校”,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,在2021年拉響最后一次下課鈴。與眾多因區域發展變遷等因素而沉寂的鄉村學校一樣,梁子學校承載著數千名島民少年的青蔥歲月,成為一座挪不動、帶不走的“記憶容器”。
如今,《小島學校》沉浸式劇場讓這座沉寂4年的校園再度“開課”。劇場故事聚焦學校停辦前的最后一天:持重的校長、嚴厲的老師和學生們的成長心事……時空反轉,這座校園將以真實空間,還原數十年前島民少年校園生活的真實肌理,重現學校從喧囂到沉寂的變遷軌跡。穿過校門,游客將變身“插班生”,在和校長、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中,體驗獨屬于梁子島的“沉浸式鄉愁”。
打破第四堵墻,這場“暑期彩蛋”是戲非戲
“友情提示!老師馬上要抽查背誦這段!”“老師他剛跟我說他也想試試!”……在課堂上,演員會在你耳旁講悄悄話,會拉著你的胳膊惡作劇,撥弄你“只想吃瓜”的怠惰神經。這種“不把你當外人”的即時互動,正是《小島學校》最鮮明的特色。
“我們希望打破傳統戲劇的‘第四堵墻’,讓觀眾從旁觀者變成故事的一部分。”參演的演員陳齊說。在劇中,你將被校長拉著分班,被語文老師點名提問,和音樂老師合唱民謠,見證班上的“小冤家”“開心果”鬧出來的爆笑瞬間。
“最初的劇本更像傳統話劇,游客坐著觀看就行,但排練時發現,這樣無法調動游客參與感。”“小島學校”劇場主創之一、演員杜湘紀告訴探班的筆者,第一版劇本完成后,他們帶著演員在梁子學校反復排練,卻總覺得“隔著一層”。為了找到問題所在,團隊成員在梁子島住了兩周,他們白天排練、和島民交談,傍晚修改和完善劇本,慢慢意識到:“這所學校本身就是活的場景,游客不應是傳統戲劇中的‘隱形的觀察者’。”最終的定稿,刪減了冗長的獨白,增加了游客能直接參與的互動環節,演員的臺詞一半是劇本里的,一半要跟著游客的反應走。
作為科班出身的年輕創作者,杜湘紀和他的同學們認為,“小島學校”“是戲又不是戲”——舞臺不是搭建的布景,而是真實佇立了30年的校舍;對手不是固定的演員,而是帶著各自青春記憶的“插班生”,這恰恰踐行了先鋒戲劇理念——打破第四堵墻,讓戲劇走進生活,讓生活本身成為戲劇。
***
因盛夏高溫,梁子島景區戶外的“梁子島保衛戰”沉浸式演藝暫不適宜開展,在景區運營單位的主導下,演出團隊便將目光投向了這座閑置的老校舍,新的創作因此開啟。就像當年學校悄然停辦一樣,這場演出也將“藏”在小島一隅,悄然開場,等待游客在不經意間推開那扇斑駁的校門,成為梁子島為游客獻上的“暑期彩蛋”。
8月初的某個清晨,當你登上碼頭,穿過石板路,在蟬鳴與湖風里,聽到教室里傳來《同桌的你》——別懷疑,你可能已經意外闖進了這場夏日限定的“小島學校”青春之旅。